【頓開茅塞拼音(讀音)】:dùn kāi máo sè
【頓開茅塞近義詞】:豁然開朗、恍然大悟 類似成語
【頓開茅塞反義詞】:大惑不解、一竅不通、冥頑不靈
【頓開茅塞成語用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一下子打開思路
頓開茅塞的意思解釋、造句、出處典故、成語接龍
- 頓開茅塞的意思解釋:
頓:立刻;茅塞: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。比喻思想忽然開竅,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。 >> 頓開茅塞的故事
頓:立刻。茅塞:被茅草塞住。心里原來像被茅草塞著,忽然被打開了。比喻因受啟發而忽然心思開朗,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團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八回:“玄德聞言,避席拱手謝曰:‘先生之言,頓開茅塞,使備如拔云霧而睹青天。’”《西游記》第六十四回:“我身無力,我腹無才,得三公之教,茅塞頓開。”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二回:“因把水夫人現在與古心避難來此,自己拜為親母,及聞其議論,心胸頓開茅塞,并長卿作伐,將湘靈素娥雙嫁素臣之事,備細說知。”《紅樓夢》第八十六回:“聽見妹妹講究的,叫人頓開茅塞,所以越聽越愛聽。”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傳》第十五回:“夫人至論,茅塞頓開,使鐵中玉自今以后,但修人事,以俟天命。”亦作“茅塞頓開”。[辨誤]塞念sè不念sān或sài。
鱗:魚類的鱗片。爪:鳥獸的腳趾。指繪畫中龍飛騰于云霧中,只顯露出一部分鱗片和幾只爪。比喻事物零星、片斷而非整體、全面而言。唐·高仲武《中興間氣集·蘇渙》上卷:“三年中作律詩九首,上廣州李帥,其文意長于刺,亦有陳拾遺(子昂)一鱗半甲。”清· 葉廷,《鷗波漁話·莪洲公詩》:“身后著作,年久多散佚,余遍為搜羅,僅得詩三帙,叢殘不具首尾,于諸集殆不過一鱗半爪耳。”亦作“一鱗一爪”、“一鱗片甲”、“片甲一鱗”、“東鱗西爪”、“一鱗只爪”。
- 頓開茅塞成語釋義:
頓開茅塞,漢語成語。拼音:dùnkāimáosè頓:立刻,一下子;頓開:立刻開通;茅塞:謙稱自己知識貧乏,思想閉塞,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樣。比喻受到啟發,思想豁然開竅,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。
- 頓開茅塞出處:
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山徑之蹊間,介然用之而成路;為間不用,則茅塞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。”
- 頓開茅塞典故:
- 頓開茅塞造句:
只不過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,可是他好象使林道靜頓開茅塞似的,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。(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六章)
- 頓開茅塞成語形式:
- ABCD式的成語
- 頓開茅塞成語繁體:
- 頓開茅僿
- 頓開茅塞成語正音:
- 塞,不能讀作“sāi”;也不能讀作“sài”。
- 頓開茅塞感情色彩:
- 中性成語
- 頓開茅塞成語結構:
- 動賓式成語
- 頓開茅塞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語
- 頓開茅塞類似成語:
【不可勝言】: 說不盡。形容非常多或到達極點。
【不安本分】: 本分:本身應盡的的職責和應守的規矩。指不甘于所處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,思想言行越出正軌。
【不登大雅之堂】: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、“粗俗”的事物(多指文藝作品)。
【不足為慮】: 不值得憂慮擔心。
【東推西阻】: 推:推諉;阻:阻撓。找各種借口推托、阻撓
【之死靡它】: 之:到;靡:沒有;它:別的。到死也不變心。形容愛情專一,致死不變。現也形容立場堅定。
- 頓開茅塞成語接龍:
頓開茅塞→塞翁得馬→馬如游龍→龍潛鳳采→采椽不斫→斫輪老手→手足異處→處心積慮→慮周藻密→密鑼緊鼓→鼓唇咋舌→舌劍唇槍→槍聲刀影→影只形單→單文孤證→證據確鑿→鑿龜數策→策名就列→列風淫雨→雨散云收→收園結果→果熟蒂落→落落寡合→合膽同心→心曠神怡→怡然自得→得失成敗→敗鱗殘甲→甲第連云→云凈天空→空心架子→子為父隱→隱忍不發→發號布令→令原之戚→戚戚具爾→爾汝之交→交口稱贊→贊聲不絕→絕后光前→前庭懸魚→魚游燋釜→釜魚幕燕→燕處焚巢→巢傾卵破→破堅摧剛
頓開茅塞成語相關問題
以上詳細介紹了頓開茅塞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、頓開茅塞讀音拼音怎么寫,頓開茅塞近義詞、頓開茅塞反義詞、頓開茅塞成語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,版權屬于原作者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m.shcxtech.com/p/dunkaimaose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