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改弦更張拼音(讀音)】:gǎi xián gēng zhāng
【改弦更張近義詞】:改弦易轍、改邪歸正 類似成語
【改弦更張反義詞】:舊調重彈
【改弦更張成語用法】:連動式;作謂語;用于人
改弦更張的意思解釋、造句、出處典故、成語接龍
- 改弦更張的意思解釋:
更:改換;張:給樂器上弦。改換、調整樂器上的弦,使聲音和諧。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、方法。 >> 改弦更張的故事
更:換、變換。張:給樂器上弦后調整松緊。指改換樂器上的弦并裝好,以使樂聲和諧。比喻改革制度,變更方針、計劃或改變做法。漢·董仲舒《賢良策》:“竊譬之琴瑟不調,甚者必解而更張之,乃可鼓也;為政而不行,甚者必變而更化之,乃可理也。當更張而不更張,雖有良工,不能善調也;當更化而不更化,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。“《三國志·三嗣主傳評》:“(孫)休以舊愛宿恩,任用(濮陽)興、(張)布,不能拔進良才,改弦易張,雖志善好學,何益救亂乎?”南朝·宋·何承天《上邪篇》:“琴瑟時未調,改弦當更張;矧乃治天下,此要安可忘。”清·阮葵生《茶余客話》第七卷:“不改弦更張,使吏有士君子之行,而欲民生蒙福,教化淳美,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。”孫中山《歷年政治宣言》:“政府與人民之間,遂生隔膜,今者革命政府不恤改弦更張,以求與人民合作。”亦作“改弦易張”。
- 改弦更張成語釋義:
改弦更張,琴聲不和諧,換了琴弦,重新安上,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。
- 改弦更張出處:
《漢書·董仲舒?zhèn)鳌罚骸案`譬之琴瑟不調,甚者必解而更張之,乃可鼓也。”
- 改弦更張典故:
西漢時,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、今文經(jīng)學大師叫董仲舒,廣州(今河北棗強東)人。他學習非常用功,整天埋頭在書房里學習,書房附近的園圃,兩三年都顧不上看一看。后來,他專治《春秋公羊傳》,曾任博士、江都相和膠西王相。
當時,漢武帝劉徹舉賢良文學之士,請他們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。董仲舒說:漢朝繼秦而立,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。好比琴上的弦已經(jīng)陳舊不堪,沒法使音調和諧了,必須把它解下來,更換新弦,然后才可彈奏。政策制度也是如此。行不通了,就要改革,然后才能把事情辦好。應當更換琴弦而不換,就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(yōu)美的音調來;應當改革而不改,就是最賢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創(chuàng)造令人滿意的政績。
董仲舒還向漢武帝建議:“諸不在六藝(即《禮》《樂》、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經(jīng))之科,孔子之術者,皆絕其道,勿使并進。”這些,都為漢武帝所采納,開此后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(tǒng)的先聲。
- 改弦更張造句:
不改弦更張,使吏有士君子之行,而欲民生蒙福,教化淳美,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。(清·阮葵生《茶余客話》卷七)
- 改弦更張成語形式:
- ABCD式的成語
- 改弦更張成語繁體:
- 改絃更張
- 改弦更張成語正音:
- 更,不能讀作“ɡènɡ”。
- 改弦更張感情色彩:
- 中性成語
- 改弦更張成語結構:
- 聯(lián)合式成語
- 改弦更張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語
- 改弦更張類似成語:
【改姓更名】: 改換原來的姓名。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。同“改名換姓”。
【改容更貌】: 改:改換;容:神色;更:更改;貌:相貌。指變了神色或模樣
【改弦易張】: 猶改弦更張。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、方法。
【改弦易調】: 猶改張易調。比喻改變方針、做法或態(tài)度。
【改弦易轍】: 琴換弦,車改道。比喻改變原來的方向、計劃、辦法等。
【改而更張】: 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、方法。同“改弦更張”。
- 改弦更張成語接龍:
改弦更張→張燈結采→采鳳隨鴉→鴉沒鵲靜→靜影沉璧→璧合珠聯(lián)→聯(lián)袂而至→至死不變→變古易俗→俗不可耐→耐人咀嚼→嚼墨噴紙→紙上談兵→兵貴先聲→聲振林木→木干鳥棲→棲丘飲谷→谷馬礪兵→兵無常形→形具神生→生拖死拽→拽巷攞街→街坊四鄰→鄰女詈人→人亡家破→破頭爛額→額手稱頌→頌聲載道→道不相謀→謀財害命→命若懸絲→絲析發(fā)解→解黏去縛→縛雞之力→力不自勝→勝殘去殺→殺一警百→百年到老→老調重彈→彈觔估兩→兩腳居間→間不容礪→礪戈秣馬→馬入華山→山盟海誓→誓死不二
改弦更張成語相關問題
以上詳細介紹了改弦更張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、改弦更張讀音拼音怎么寫,改弦更張近義詞、改弦更張反義詞、改弦更張成語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(wǎng)站發(fā)布,版權屬于原作者,轉載聯(lián)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m.shcxtech.com/p/gaixiangengzhang.html